开学季防 “蚊” 护校! 这份校园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请收好!
发布部门: 发布时间:2025-09-10 点击数:
目前福建省仍处于伊蚊(俗称“花蚊子”)活跃期,由其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生风险较高。为筑牢校园健康防线,保障师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安全,结合福建省气候特点与校园场景,今天,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校园健康安全指南。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不会直接人传人。夏秋季节高温多雨,恰好是它的高发期,各年龄段师生均普遍易感。
感染后典型症状有“三大信号”,发现后需立即就医:
1、发热
多为突然高热,可持续1~7天;
2、关节剧痛
常见于腕关节、踝关节、指关节等小关节,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持续数月;
3、皮疹
发病2-3天后出现斑丘疹,可覆盖四肢或全身,一般3-5天消退。
多数患者病情较轻,但少数可能引发心肌炎、脑炎等并发症,早发现、早处置是关键!
二、校园行动,从“源头”切断蚊虫孳生
学校是师生聚集场所,做到“无积水、无死角、无隐患”。
以下两项核心措施务必落实到位:
1、清洁灭蚊,校园大扫除
开学伊始给校园来个“大扫除”,清除各类积水。对排水沟、花盆托盘、垃圾桶周边等容易积水区域,及时翻盆倒罐,彻底清理积水,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。平时定期开展成蚊消杀和蚊虫孳生地清理,持续维护环境整洁。教室每天开窗通风,定期清洁消毒,让病菌无处藏身;
2、健康监测,早发现早处理
开学后,做好在校期间的健康监测,落实晨(午)检、因病缺勤登记与病因追踪等防控措施。重点关注是否出现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,若有立即提醒就医并追踪病因。
三、个人防护“防蚊三件套”
师生都要做好个人防护,降低被叮咬风险:
1、避开“高危时段”
伊蚊活跃高峰在清晨(日出后2小时)和傍晚(日落前2小时),这段时间尽量减少在树荫、草丛、积水处附近玩耍、逗留;非必要不前往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地区。
2、穿着“防蚊装备”
外出时穿宽松的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,袖口、裤脚扎紧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——浅色衣物不易吸引蚊虫,长袖上衣和长裤能直接阻挡叮咬。
3、巧用“驱避剂”
在裸露的手臂、腿部涂抹正规防蚊花露水或驱避剂(选择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成分的产品,儿童使用需遵说明书),每隔4-6小时补涂一次,尤其在体育课、课外活动等长时间户外活动时,务必做好防护。
防控基孔肯雅热需要学校、个人同心协力,从“清积水、防叮咬”这些日常细节做起。在新的学期,大家一起努力,把这些健康防护措施落实好,共同守护校园的安全与健康!
教育
让学生学会“自己护健康” 医务室(宣)
2025年9月10日